十堰郧西上津镇文联:文艺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植根基层 精准发力
文艺力量赋能乡村振兴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地处鄂西北,北依秦岭,南临汉江,三面环陕,素称“秦之咽喉,楚之门户”,是中国七夕文化之乡、中国喜鹊之乡、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重点县,荣获“中国文化百强县”“全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佳县”等荣誉称号,是中国文联确定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项目试点县。郧西县上津镇是鄂西北重要口子镇、湖北省经济发达镇和郧西县域副中心,交通便利,自古以来便是沟通南北的重要商贸码头、交通枢纽,素有“天子渡口、古塞上津”之美誉。先后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北省首批特色小镇、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湖北旅游名镇。其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上津火龙灯会连续3年被央视报道。近年来,郧西县上津镇文联坚持文艺“二为”方针,通过建强“阵地”,厚植凝聚力、锻造品牌,扩大影响力、文艺“点单”,提升服务力、互融互促,增强发展动力等方式,激活乡村文艺因子,以实实在在的文艺实招为百姓的幸福生活“添彩”赋能。
建强“阵地”,厚植凝聚力。一是高度重视,不断加强基层文联组织建设。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乡镇文联建设工作,将其确定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抓手和“乡镇一把手工程”,由党政主职亲自抓、负总责,做到人员、经费、场所、机构、活动五落实,统一由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担任名誉主席,宣传委员或分管班子成员为主席候选人。在县委宣传部领导下、由县文联全面指导、全力推进乡镇文联建设。广泛调研、深入谋划,制定了一套完整的组建方案和工作流程,确保从一开始就纳入规范化轨道,合法设立、依规运行。2021年10月,郧西县上津镇文联成立,聘请名誉主席2名、选举文联班子成员7人,理事16人,登记会员69人,涵盖文学、书画、舞蹈、音乐、民间工艺等多个艺术门类。
二是多方联动,文艺手臂延伸“千家万户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文艺志愿服务项目为契机,按照“乡村文艺社”十堰品牌“123456”创建标准,协调文化站、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群众议事庭院等资源,在郧西县上津镇建立了16个“乡村文艺社”。因地制宜分设文学社、书画社、摄影社,市、县各文艺协会筹措经费和设备,购买钢琴、锣鼓、书画,组织开展民间文艺活动,培养了一批永远不走的“文艺轻骑兵”。
三是高举思想旗帜,政治引领不断深化。郧西县上津镇文联始终重视政治建设,深入学习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经常邀请当地党委、政府领导做形势辅导报告,让广大文艺爱好者熟悉和了解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熟悉地方历史人文典故,确保文艺创作与时代同频,与发展共振,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在加强文化资源保护和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上担当使命,打造山清水秀的文艺生态,全面加强文联党建,不断增强全镇文艺战线组织力、凝聚力和创造力。
锻造品牌,扩大影响力。一是传承“上津火龙”传统技艺,持续擦亮“非遗”金字招牌。与时俱进地保护,因势利导地创新,不断扩大文艺工作的覆盖面和影响力。系统整理《上津镇非遗名录》,重点保护以省级非遗“上津火龙灯会”为代表的地方特色非遗技艺,建立“老艺人带徒+青少年传承班”机制,依托全镇7所养老托幼中心,开设“火龙灯扎制技艺”“民俗锣鼓”等课程,培养传承人150余名。创新打造“天子渡口·古塞上津”文化品牌,2023年以来,举办“彩船贺春·火龙闹岁”民俗巡游,将传统彩船表演与火龙灯会结合,推出“火龙祈福”“非遗市集”等特色活动,单日最高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
二是发挥各协会优势,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发挥摄影家协会优势,出版《上津古镇》艺术摄影集,分为古镇·上津、金钱河·天子渡口、天蓬山峡谷·漫川关、古镇遗韵·建筑、古镇遗韵·风物、古镇遗韵·风情六个部分展现上津美景。发挥作家协会优势,出版历史文化专著《千年上津》,从历史、文艺、民俗三个部分系统梳理上津古镇1800年建制沿革与文化脉络;目前,追溯湖北郧西文明源头的新书《上津五千年》已完成初稿,即将付梓。发挥民间文艺家协会优势,编撰《上津民歌草根集》,抢救性收录山歌、号子、婚嫁曲等民间歌谣300余首,整编上津镇流行民歌小调曲谱80多首,填补了郧西民歌其它各卷的部分空白。
三是留住乡愁记忆、激活文化基因。依托上津古城墙举办“七夕古城音乐节”,以“光影+民谣”形式演绎千年历史文化,设置“汉服游肆街”“古城主题漆扇制作”等互动环节,成为青年群体文化打卡热点;发挥石庙子村秀丽田园风光优势,上津镇携手武汉科技大学、长江职业技术学院等多所高校打造乡村写生基地5处,每年接纳超过1000名学生开展采风创作;深挖上津镇作为“上关县”革命老区的红色历史,作为湖北省第一个解放的县级人民政权,上关县于2007年被十堰市人民政府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接待党员群众、学生研学3万余人次。
文艺“点单”,提升服务力。一是深入基层一线,了解群众所需。在每个村、社区选派一名村委班子成员,组织文艺志愿者到乡村振兴一线,到优秀企业、旅游景点、农产品种养殖基地体验生活,与基层群众、广大创业者、优秀企业家面对面打交道,通过“望、闻、问、切”方式,了解农业农村实际情况,创作出“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优秀文化文艺作品。以文联人员为主体、协会文艺人才为骨干,组建“上津镇民间艺术馆”,创新“山二黄”“高山梆子”等传统文艺表现形式,创作《逛上津》《春满柳州》等本土文艺作品。
二是突出地域特色节庆,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构建“日常有活动、节庆有亮点、年年有精品”的文艺生态。元旦春节期间,深入开展“迎新春”系列活动,联合县文旅局组织60余名民间文艺爱好者开展大型文艺惠民活动2场,惠及群众6000余人。三是利用新时代志愿服务智慧平台,把人民群众需求的文艺剧目、书法、木艺、藤艺、布艺等民间文艺活动纳入党员干部实事清单,实行“群众点单、党员接单、平台派单、志愿者送单、群众评单”。积极接轨自媒体平台,开通“上津古城”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发布“上津古八景”“上津传统手工艺”“上津古城风貌”等线上资源,助力传统文化“破圈”传播。
互融互促,增强发展动力。一是助推产业互融,赋能乡村共富。郧西县上津镇文联探索“文艺+”融合发展路径,推动文化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近年来,上津镇文联巧借武汉科技大学驻村帮扶的东风,多次举办古城绘画作品展,结合上津古城精品旅游环线,带动肆街、天子渡口、滨河国际艺术广场、上津道博物馆、上关县等多个景点实现创收,上津镇旅游综合年收入超亿万元。
二是繁荣文艺活动,助推文化振兴。2018年举办“国际艺术家眼里的上津”艺术创作营活动,邀请30位知名国际艺术家驻地上津镇进行创作,创作艺术作品50余幅。2022年经各级党委政府大力支持,上津镇文联牵头组织开展“上津火龙灯会”,沉寂十几年的灯会得以重现,并连续举办三年,得到央视及各大媒体多方位报道。2023年邀请知名歌手创作歌曲《上津》《柳州城》,传唱上津千年历史,为上津提升知晓度作出重要贡献。陈列于上津滨河国际艺术广场,年吸引游客参观超过3万人次。
郧西县上津镇文联以文化振兴为抓手,走出了一条“守根脉、育人才、惠民生、促发展”的特色路径。将持续深化“文艺赋能乡村振兴”实践,在红色文旅融合、非遗IP打造、数字文化传播上寻求新突破,让千年古镇的文化魅力焕发时代光彩,为乡村振兴注入更持久的精神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