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口传奇戏曲村
□操亚军
一个家族戏班,两个稀有剧种,四百多年传承,一张文化名片。丹江口市青塘村,至今仍然保存了两个稀有的民间戏曲剧种,其剧目之多,演员之多,观众之多,在全国少有,被专家称之为民间戏曲村。
家族戏班传承400多年
开春农闲的时候,丹江口市习家店镇青塘村,时常会从村部的高音喇叭里传出村戏剧团团长王德荣的声音:“请所有的演员都到村部来。”
听到戏剧团团长王德荣的招呼声,青塘村戏剧团的团员们便陆续来到村委会,开始排戏学戏。
青塘村戏剧团于2007年11月正式成立,王德荣是戏剧团负责人,每次都由他召集戏剧团演员排戏唱戏,排练场地就设在村委会。从乐手到演员,全都是当地村民。
70多岁的王德荣,是武当神戏第20代传承人。明朝万历32年,即公元1604年,王德荣的祖先王鸣凤,带着家人从山西迁移到古均州王家营村,也就是现在的丹江口市习家店镇青塘村。由于王家世代喜爱戏剧,加之家大业大,便有了养育戏班的基础。最初,王家戏班主要以演唱调子戏为主,也就是武当神戏。在这一过程中,深受当地群众喜爱的本地剧种——八岔子戏,也得到了王家的资助与扶持。这样一来,一个戏班内存在两个剧种,两个剧种同台竞技,互相促进,共同发展。这两个具有浓厚地域文化特色的戏曲,已经伴随着青塘村村民走过了400多年。逢年过节,十里八乡的村民们都会来到这里,欣赏这一文化大餐。
武当神戏至今保留“敬神戏”
在一阵鞭炮声中,一位演员提刀杀鸡,敬请神灵,开始了武当神戏演唱前特有的仪式——敬神戏,由此拉开了武当神戏的序幕。
王德荣介绍,唱戏前,开始上场的是一个道人,道人打扫神殿以后,再上场一个带面具的,手上斜拿着一个条幅“天官赐福”,就是请神,一请真武大帝,二请南海观音……,共请八路神仙,把八路神仙都请完了,这个时候杀鸡子、放鞭炮。
杀鸡敬神,表示大吉大利。它是唱戏前的一个仪式,也属于整个戏的戏帽。
十堰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李相斌介绍,杀鸡敬神,最初老百姓用它来驱鬼驱邪,祈求平安。现在,武当神戏里面仍然保存这个程序内容,就说明武当神戏的古老和原始。
在明清时期,人们在兴建庙宇、彩化神像、大户人家许愿、香客集会、帮会活动时,都讲究请戏班唱“敬神戏”,这也开创了武当山道教自古以来独一无二的以戏剧祭神娱神活动。
所有的戏曲都有这个程序,但是这些程序,目前武当神戏保留了下来,而像京剧、汉剧等其他剧种早就没有这个程序了。武当神戏之所以能够保留下来这个程序,主要是受它所处的独特环境影响。青塘村处在武当山北神道,当地人们信奉真武大帝,戏班的演员在演戏之前,先祭奠一下真武大帝,如果少了这个程序,就感觉好像对真武大帝不尊不敬。
当地戏曲融入道教音乐文化
丹江口市习家店镇青塘村地处汉江北岸,这里与河南省淅川县交界。距离古均州城15公里,距离武当山70公里。这里是武当山北神道上香客朝拜武当山的必经之地,也是众多香客停留、歇脚之地。香客们在这里住下来,观看武当神戏,同时也带来自己家乡的曲调。
根据史志记载和专家考证,明朝永乐皇帝大修武当山时,青塘村曾作为武当道教建筑材料的主要生产基地,这里汇集了大批来自全国各地的工匠。他们不仅带来了传统手艺,而且也带来了家乡的文化,演戏曲,唱民歌,讲故事,解除劳累之苦。当地的王家戏班注意吸纳这些外来文化,把它融入到武当戏曲之中,在武当道教文化的影响下,调子戏又逐渐融进了武当道教音乐和文化元素,使之演化成为青塘村独特的武当神戏。
研究馆员李征康,从事群众文化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已有30多年。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他作为一名普通观众,在青塘村观看过武当神戏。后来,受破“四旧”的冲击,戏班演员被解散,唱戏行头被毁坏,红火数百年的武当神戏和八岔子戏,再也没有人敢唱了。2007年,他通过调查摸底,发现青塘村还有20几个会唱武当神戏的演员,便建议当地政府组建戏班。习家店镇政府随即组织成立青塘村戏剧团,一批老艺人又聚集到一起,积极收集整理散落在民间的剧本,重新唱起了自己喜爱的古老戏曲,即将熄灭的戏曲火种又重新点燃。
李征康认为,武当神戏生活在青塘村这个特殊的环境,有着肥沃的土壤,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和武当山道教文化、武当山地域文化、武当山的政治与经济发展状况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李相斌曾多次到青塘村对武当神戏的发源及其内容进行调查研究。他说,武当神戏属于声腔系地方戏曲剧种,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剧目、腔调、表演三个方面,具有浓厚的原生态性,没有刻意雕琢的痕迹,唱词、曲调都是原汁原味的乡土语言,唱腔比较悠扬,旋律优美好听,容易表达内心的情感。
武当神戏既演神话剧、传统剧,又演现代剧;既演连台戏,又演地方小戏,剧目兼融东西南北中,剧情内容神话与现实交融,大本头戏多,一本戏里多场多目,可以唱三天三夜。
经过一代又一代老艺人的传承与发展,最初的调子戏不断地吸取民间各地戏曲和民歌小调的音乐和文化元素,在武当道教的影响下,最终衍化为服务于武当山道教活动的祭神戏。
青塘村“本地造”了八岔子戏
八岔子戏可以说是正宗的青塘村“本地造”,它发源于青塘,发展于青塘。这种民间戏曲以原生态性的演唱和生活化的表演深受当地居民的喜爱,成为当地居民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内容。
李征康介绍,八岔子戏是介于民歌跟戏曲之间的一种戏剧。它非常原始,特点是合腔,就是一个唱,众人帮腔,没有胡琴,没有琵琶,完全用锣鼓伴奏,很像民歌的号子,薅草锣鼓的号子,是从民歌转化成戏剧过程中的产物。
八岔子戏带有民间说唱风格,配有打击乐和唢呐,以慢板开头,二流结束,或以二流开头,乳慢板结束。它的打击乐非常欢快,令人赏心悦目,比较受群众欢迎,存活的时间也长。
八岔子戏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剧目、腔调、表演三个方面。剧目内容多为群众所关心的忠、孝、善、美等题材,加之带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因而具有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的特征。
对于八岔子戏,李征康认为,这种戏曲是生活小戏,它没有历史剧,都是日常生活中的小事情,像《送香茶》等都是家庭剧。它的表演大众化,台词、唱腔都比较口语化,适合老百姓,就是老百姓的口音和台上演出的口音一样,都能听的懂,能够看的懂,学的会。
八岔子戏常用来“热场”
八岔子戏现存剧目有10多个。与武当神戏相对固定的演出模式相比,八岔子戏在演出时要灵活许多,现场可以改词变曲,唱词雅俗共赏。看到什么唱什么,看到这一家是书香人家,那一家是财主,演员就迎合主人家的喜好,适合观众的口味,随时可以改词、改唱。
八岔子戏腔调丰富多彩,唱词通俗易懂,道白均以均州方言为主,剧本内容丰富,唱词、曲调都是原汁原味。
八岔子戏既能演传统戏,又能演现代戏,常以地方小戏为主要演出内容。在清代,青塘的武当神戏与八岔子戏是一个剧团演出的两个剧种。演唱时,一般是先唱八岔子戏。
它没有京剧、汉剧等其他剧种严格的表演程式,它很生活化,演员想怎么做就可以怎么做,只要观众认可就可以。锣鼓一开场,演员就出去了,而且开口就唱,像其他剧种那种程式化的道白没有。
由于武当神戏中历史剧目与本头戏多,所以常作为压台戏。八岔子戏因为少了很多程式化的元素,它相当于正式演出前的“闹场”“热身”,而排在了调子戏前面。这种风俗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
一个村四种戏全国罕有
有专家指出,通过八岔子戏可以反映出武当文化的发展脉络,对研究道教文化、戏曲发展轨迹等都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08年4月,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刘祯、北京大学教授陈连山在青塘村考察后认为:武当神戏和八岔子戏这两个剧种在中国民间戏曲研究中具有标本性意义,反映了道教文化和武当地域文化对中国戏曲文化的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
李征康介绍,原来青塘村有102户,465口人,三分之一的人会唱戏,不仅有武当神戏、八岔子戏,还有曲剧和山二黄。试问一个400多人的村子,能演出四个剧种,三分之一的人会唱戏,全国哪个地方有?
目前,武当神戏和八岔子戏已经被纳入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正在加以保护,并积极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李相斌认为,青塘村之所以称之为民间戏剧村,是因为:第一,武当神戏和八岔子戏仍然存活在民间;第二,武当神戏和八岔子戏有一定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第三,武当神戏和八岔子戏仍然在传承,社会传承,家庭传承,都还仍然有;第四个,当地政府,特别是人民群众仍然有积极性,想把这个剧种保存下来。
目前,习家店镇政府已经投入了数十万元,积极挖掘、整理武当神戏和八岔子戏文化资源,努力使这两个剧种成为繁荣农村文化事业,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鲜活载体。
丹江口市习家店镇党委书记刘毅表示,将继续加大投入,对这两个剧种挖掘整理、传承、发展,力争三到五年的努力,将青塘村打造成为在全国有影响的汉民族戏曲村。
在不久的将来,十堰市的又一国家级的民间文化村——青塘民间戏曲村会如愿建成,并且与我市的吕家河民歌村、伍家沟故事村一样享誉盛名,焕发出耀眼的光彩,使其成为我市对外宣传的三张文化名片。